金秋時節,秋風送爽,三門縣沙柳街道大周村的養殖塘堤壩兩岸紅樹林搖曳多姿,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。
“紅樹林能在很大程度上凈化水質,它的根系也非常發達,還能起到護堤固灘的作用。”10月10日,大周村黨支部書記周德溪介紹,去年村里試種了一部分紅樹林,長勢喜人,今年再次種下1萬多株,目前紅樹林帶已成型。“下一步,我們計劃將大周河港沿海全都種上紅樹林,兩年后這里將成為一個濕地生態系統,為魚、蝦、蟹等動物提供棲息、覓食場所,也為村里的這個‘海上大花園’圍起了一道‘籬笆’。”
種植紅樹林是三門大力推進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工作重要舉措之一。近年來,三門在沙柳街道、健跳鎮、蛇蟠鄉等養殖重鎮(鄉)共種植紅樹林20萬余株,進一步凈化水質、靚化景觀、維護沿海生物平衡。
據了解,三門縣海水圍塘養殖面積9萬畝,海水養殖面積達20.4萬畝,產值31個億,是全省海水養殖第一大縣。海水養殖雖能為養殖戶帶來可觀的收入,但養殖尾水也會對水環境造成很大影響。去年以來,三門以中央環保督查和國家海洋督察行動為契機,按照“產出高效、產品安全、資源節約、環境友好”現代生態漁業建設目標,制定了《三門縣養殖尾水全域治理方案(2018-2020年)》,全面改善水域生態環境,為建設三門美麗漁場提供堅實的生態基礎。
“養殖塘尾水治理我們主要采用三種生態治理方式,一方面是在排水河道兩邊種植紅樹林,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物質。另一方面是生物浮床種植海蓬子等鹽生植物,吸收水中的氮磷等。再者是通過生物濾壩來過濾水質。”三門農業農村局技術員范建勛說。
去年年底,三門縣完成了20家規模以上水產養殖場尾水治理示范點的尾水治理工作,采用耐鹽植物浮床、生物濾壩、曝氣增氧等生態化手段在養殖區域進行原位和異位尾水治理。
“今年以來我們在蛇蟠、花橋等地開展圍塘養殖塘尾水治理工作,完成1.5萬畝。下階段,我們將在全縣范圍內推廣生態養殖理念,在2020年底前實現全縣圍塘養殖尾水不直排。”三門縣環境綜合整治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牟永寶說。
看臺州新聞,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
凡注有 "浙江在線臺州頻道" 或電頭為 "浙江在線臺州頻道" 的稿件,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"浙江在線臺州頻道" ,并保留 "浙江在線臺州頻道" 的電頭。投稿郵箱:1056292011@qq.com